陶永新,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因子调控食用菌生长发育及代谢的分子机理;食用菌特色优良品种选育;食用菌智慧栽培与珍稀菌类开发。曾荣获2015年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获2019年度福建农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陶老师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科研能力强,承担国家基金青年项目、省基金面上、省种业工程子项目等10余项,在AMB、Plant disease、Gene、园艺学报、菌物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10余篇。此外,还建设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虚拟仿真省级一流课程1门,食用菌栽培校级线上课程1门。2020年,在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21年,先后荣获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首届“教学大比武” 一等奖、福建农林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福建农林大学一线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立德树人明信仰,循循善诱促成长
陶永新老师爱党敬业,政治意识强,有良好师德师风,严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是份良心活,想要做好这份工作,责任心、爱心、正确价值观、专业知识都缺一不可。教书育人不止于课堂上,更在日常点滴中。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非常需要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书也不只是讲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会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进展与同学们分享,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我从小到大受到很多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我也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力争当一名好老师。”陶永新老师认真地说道,“当老师要自己良心上对得起这份职业,指导学生要勤快,要经常与所指导的学生交流谈话,发现学生心理和实验中的问题并及时讨论解决,严格要求,亲自示范,这样一天天地累积,学生才能取得较大的进步,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传道授业解惑,师者择法而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先是要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来传道,传正道。”陶永新老师强调道,“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自己的价值观要正确。然后是以循循诱导和不断启发来授业,指导学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研究,授之以鱼同时更要授之以渔,这个引导过程虽然花很多时间,但是远比直接告诉学生最终方案让学生按着剧本做对学生帮助大,这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最后是要以真诚、爱心和责任心来解惑,解知识的惑更重要的是解人生路上的惑,这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和耐心。”
用心教学,成果丰厚
对于教学来说,要像做科研一样去细心研究和总结。真诚和用心去讲好每一堂课,这是陶永新老师对自己的要求。谈及授课技巧时,陶老师说:“给学生们上课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教无定法,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技术,同时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做出调整,认真打磨教案,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忘初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学到知识和思维。”
陶永新老师作为一线教师,教学能力强,主持了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校级线上课程1门、3个校教改项目、4篇教改论文,参编了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1部。十分注意课堂教学效果,先后获得课程思政等教学比赛奖项4项,授课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教学综合评价近三年平均排名前20%内。作为第一导师共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项目2项、省级1项、校级3项;本科校优秀毕业论文4篇;作为第二导师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国家级创业大赛铜奖1项;指导的本科生10余位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定期对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和思政教育主题班会。
此外,科研上注重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基面上、校杰青等10余项,发表权威及以上期刊10余篇,选育3个黑木耳新品种,并无偿提供给菇农栽培,为贫困菇农脱贫致富做力所能及的事。连续4年主持省科技扶贫项目,经常深入企业和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扶贫。
工作积极性高,团结热爱集体
陶老师平时除了科研教学工作外,还积极参加校院各项活动,关心困难群众。对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高,担任学院二级学科秘书、实验室负责人、省级平台管理副手、省食用菌学会理事等,平时承担了大量的繁杂事务,不仅从不抱怨且能充满热情,同时注重工作上的创新,各项工作非常认真努力。他说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是每位老师为学科建设应尽的义务。
陶老师表示自己今后在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的同时,还将始终如一地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实处,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融入课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容,为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农科创新人才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