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今天是
陈志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情况简介
发布时间 :2024-05-30 作者: 浏览次数:10

199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专业,2011年取得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毕业后长长期在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从事茶叶审评检验加工、基地管理、采购品管、拼配安排加工、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工作。主持开发海堤红、金花香橼、茶客茶等多个超级单品,带领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成功转型。2017年9月-2020年11月本人负责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全面管理期间,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十多年来利税都上亿元,经济效益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本人在科技项目、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持纯香乌龙茶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

本人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纯香乌龙茶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科技部2014年立项,研发示范新产品7个,开发新工艺3条,开发、使用新设备7台(套),建立生产线6条;建立了有机茶园示范基地1720亩,辐射推广16766亩,推广技术5项,新增就业岗位661个,带动农民增收855万元,并培训农户1230人次,开展就业培训560人次。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在经济效益上,累计销售2373.88万元,上缴税金141万元;2016年12月通过专家组验收合格。



二、主持两岸高甲基化儿茶素乌龙茶品种的筛选及产品研发

2015年9月-2018年9月,本人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并完成海峡两岸科研项目《高甲基儿茶素乌龙茶品种的筛选及产品研发》,打造第一个具有明确功效成分含量的健康乌龙茶产品——高甲基儿茶素乌龙茶,项目期间,共生产 3.9 吨高甲基化儿茶素乌龙茶,实现销售收入 710.52万元,纳税总额79.05 万元。2018年12月份通过专家组验收合格。



三、主持厦门市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及平台建设

2017年12月-2020年8月,本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厦门市商务局的《厦门市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示范项目》,通用二维码、信息采集、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与PDA、监测、视频监控等设备集成,实现数据智能采集,搭建茶叶全产业链安全追溯平台,从产品的源头到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管,实现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战略布局。实现茶叶从种植过程(农事作业)、生产、销售等追溯过程信息的管理,实现消费者终端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追溯查询到茶叶从茶叶来源、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信息,让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安心食用。最终实现茶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过程可监控,从而让百姓饮用上安全、健康的放心茶。

四、主持厦门科技重大项目--厦门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2020年3月,本人作为负责人,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合作,承担厦门科技重大项目《厦门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项目通过对厦门同安军营村、白交祠村等茶园基地生产的现有茶叶,基于生物物理化学理论,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加工工艺,并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物理化学表征方法初步分析茶叶的改进效果,获得工艺改进及其物理化学表征结果,提出各茶园茶叶工艺的细胞及其生物芯片的功效评价指标;通过对厦门茶叶的各加工工艺参数进行分析,获得高功效功能性茶叶相应的加工生产工艺,总结规律,协助制定茶叶生产标准;根据功能性茶产品生产指标,指导农民的茶叶种植和加工生产操作,逐步实现保质、保生产、促销量。



五、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

除科技项目外,本人带领团队深入企业生产技术改造。2018年,为预处理车间生产线导入远红外色选机,提高灵活多变的加工能力,技术改造再次突破。生产线投用后,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捡剔效率与质量,原料前处理产能每 年能增加500吨,实现了该车间同时进行两个品种的生产。

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2019年,本人带领公司国家级实验室自主开发了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呋虫胺、氟虫脲等共计13个农药检测项目。目前实验室共能检测90多个农残项目,涵盖目前国标GB 2763—2019农残65项中的64项。

六、产品研发创新

除了在申报科技项目和生产技术改造方面,本人还带领研发团队深入产品研发创新。经过多次试验,将永春香橼(佛手)茶经海堤焙酵工艺提升后,结合渥堆发花工艺,研发出一种创新乌龙茶——千两茶及金花香橼茶,使当年制作的海堤千两茶等相当于黑茶千两茶陈化五年的口感效果,大大提高了海堤香橼茶的品质,并持续产品创新,陆续推出袋泡装、礼盒装等,现已开发自有品牌产品已达9个,形成产品系列化,同时取得多项实用型专利及一项发明专利,口感得到新老客户的青睐和认可。2017-2019年主持开发的金花香橼茶,每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毛利率超50%。

经过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对产品的精细打造,本人带领公司团队于2019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并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评审,增补为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七、取得的三项发明专利、参与四项标准起草并在茶行业行实施:

2015年来取得三项发明专利参与四项标准,应用在新技术、新方法及新产品上,取得年度经济效益的增长:

1.一种金花香橼茶的制作方法,专利号:ZL201710350052.5,第二专利人;

2.一种武夷山大红袍变温烘焙方法,专利号:ZL201410037763.3,第二专利人;

3.一种安溪铁观音变温烘焙方法,专利号:ZL201410037736.6,第二专利人;

4.茶叶加工良好规范,标准号:GB/T32744-2016,参与起草;

5.乌龙茶 第七部分 佛手,标准号:GB/T30357.7-2017,参与起草;

6.诏安八仙,标准号:GH/T1236-2018,参与起草;

7.台式乌龙茶茶树品种,标准号:DB35/T1907-2020,参与起草;

八、个人荣誉:

2013年厦门市“海纳百川”第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

2016.12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誉

2018.12 被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福建省示范性劳模工作室”荣誉

2019.01被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财政厅共同授予的“2018年福建省评茶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

2020.07 被中共思明区委组织部授予“厦门市思明区第八批拔尖人才”荣誉

2021.06 被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誉

2021年荣获第五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2022年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七批红茶类国家人物•制茶大师,

2022年被聘为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两岸标准化专家;2022年度、2023年度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

2021年“茶叶品质的量化分级与精深加工技术”荣获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22年“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技术进步奖三等奖;